破壞舊工法──奇想靜音板
奇想創造向來有七大研究主題,我們花了很多精力研究。「奇想靜音板」這項產品就是在七大領域中的「建築」主題。我們討論用塑膠來模擬如海綿般多孔的特質,技術上不是創舉,但文獻上的技術瓶頸是「微穿孔」的部分,若要用更高端的技術或CNC(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機台去微穿孔,或許巴掌大的尺寸沒有問題,但是要做為吸音板的使用一定要採用大尺寸。
我對台灣塑膠射出業界的製程有大致的了解,要如何做到大尺寸塑膠板上密布其上的微穿孔即是一大挑戰!想像其模具如插花用的「劍山」,我們如何以現有的技術能力去採用大面積的「劍山」又要承受塑膠射出的高度壓力?更何況要達到微穿孔的需求,所需要的針要細如髮絲,至少要細到0.2mm。
請容我簡單說明穿孔的難度。在塑膠射出穿孔的製造過程中,並非真正在製片上鑿一個孔洞,而是利用模仁和模具的緊密接觸,剎那間在製品上的接觸面留了凹處,如倒立的山峰。
製片的另一面也是類似工法,如倒立的山谷,於是山谷和山峰間呈現極薄如孔的效果,而這所謂「靠破」(shut off)的工法要留意是否有毛邊、縫隙、損傷等,而奇想靜音板製造的難處,正是因為需要大量密集的穿孔效果,並要符合工廠量產的條件。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從產業和實驗室去找答案,瓶頸依舊存在。我要如何破壞舊工法,讓創新這件事情成為可能?
終於我想到了一種做法。在製片的正面以密集橫切的方式靠破,背面則以密集縱切的方式靠破,雙雙交疊之處就會產生類穿孔的效果,這個工法不難,難在「去想到」可以應用在塑膠板微穿孔的瓶頸。
2013年,我們將這個技術以科技創新投資的方式獲得國內塑膠射出廠歐典的認可,展開初階段的合作,而模具成型、量產試模在即,就像是拍攝了許久的電影,終於要進行後製階段,準備搬上大銀幕般令人振奮。我們乘勝追擊。我們對生活空間的建材或設備也逐漸衍生出更完整生態系的想法。於是,將過去掌握到的材料技術再加上我們過去協助法人夥伴的成果,研發上也幸運能─突破下,誕生了緊急照明、健康玻璃等系列,期待另一段產業合作的展開。(本文摘自商周出版《破立:跟著謝榮雅把奇想變生意》一書第三章)
資料來源: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5303